返回

古邑侠踪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3章 樵路忧思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营自己的小天地、小家庭,那我们有什么脸面对祖宗?

    “当官不为民作主,不如回家卖红薯。”这可是连种田人都懂的道理啊,何况是读书人!西装革履占据公位的人!

    我们应该为谋求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,为改变千年不变的落后生活方式而努力,把老百姓从苦难的深渊牛拉出来。

    那么,首先应该让战火平息下来,让人民不必再流血送命,得到休养生息。

    所以,和平太可贵了。国共合作,建立联合政府,共同治理饱受帝国主义欺侮、饱受战争创伤、千疮百孔的国家,是太必要了。

    就目前的形势来看,这样的好日子似乎正在到来。

    就在1月10日,国共双方同时向各自部队颁布停战令。

    中共方面,毛泽东在停战令中声明:“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,即将从此开始。”

    同一天,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政府大礼堂隆重开幕。

    蒋委员长在开幕词中说,“要最忠实地执行总理制订的三民主义、建国纲领,建成世界上最讲民主的先进国家。”

    为此,举国上下都很高兴,秦时月的情绪也很受鼓舞。

    随着道路的窄小与荒芜,随着植物变得越来越短粗,随着猛禽的到来,还有周围山峰的减少和脚底峰峦的越来越多,时月觉得自己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甑山的主峰。

    一片矮竹林,竹子基本上为两个人的高度,每棵竹有成人手臂那么粗细。

    穿过竹林,前面一片齐胸高的箭箬林,间杂着高高低低的岩石。

    这些竹叶,当地人叫做“箭箬壳”,摘回去可用于裹粽子,也可垫在蒸笼里用于蒸麦果、米果之类。

    时月想,有此资源丰富的大山,即使遇上天灾人祸的饥荒之年,乡人再无营生,哪怕来此高山上摘箬出售,加上四季挖笋,采集药材、野果等等,也是可以吃饭度日的。

    而如果身逢盛世,又可以通过资源的开发利用,将这大山上的竹箬和其他山珍,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山外,满足人们的需要,也可以帮助山民致富。

    人逢喜事精神爽。再看满山的箬叶,越发青翠养眼,在风中轻舞,欢迎时月他们的到来呢。

    时月对牛爷说,下次我登这座山,需要时还找你当向导,好吗?

    牛爷说,好啊好啊。

    时月说,说话要算数哦。

    牛爷说,那当然,要不我就不是“牛爷”了。我们罗家的血统,石刮挺昂……”

    时月好奇地问,他们家族是哪里的?凭什么让人家相信他们会“石刮挺昂”?

    “石刮挺昂”又是庙下的土话。末一字其实应该是“硬”字,但“硬”在当地的发音,与“昂”相近。

    “石刮挺昂”,意谓说到做到、绝不反悔,也有性格刚强、不愿屈服之意。

    牛爷说,祖地在江北往西几十里,葛溪罗村那边,曾祖父时迁来的。

    时月这才想起以前罗三讲的话,说他的老家是罗隐的后代,难怪如此憨倔。

    想起罗隐一生“十试不第”,只能在权贵手下当书记员的遭遇,一时对罗四多了一份恻隐之心,言语当中更为尊敬与爱惜。

    箭箬一过,眼前一片密密的灌木林,约有两三个成人高,树身粗糙,枝头一张叶子都不见。

    牛爷说,这是栎木。山高风大,把树叶都吹光了。

    树林里全是大大小小的岩石。攀过百米乱石,眼见前方有峰,却没有路的痕迹。

    这岭岗生得奇特,全由岩石构成。这些岩石也生得奇怪,个个胖着鼓着,有一两丈见方,远看像是挂着几串巨型的灯笼,又像叠着几堆巨大的冬瓜。

    牛爷说,上面就是鼓石岭了,石塔像铜鼓一样一记一记的。过了这岭,就是回雁峰,再上去,双弓尖也就到了。

    眼前这些石头,这会看上去只有铜鼓一样大,到面前时比谷扎还要大,嘿嘿嘿。

    谷扎是农村里用来脱粒的农具,四面用木板钉成个倒梯形,底面总有小方桌那么大,敞口则比八仙桌还大。割起来的稻子和麦子,一把一把地捏在手里,用力在谷扎内壁抽打。这是一种十分原始的脱粒工具。

    时月看看日头快要搭牢西山岗了,问牛爷,到峰顶还要多久?牛爷说,半个钟头是最起码的。

    啊?看看那么近,还要那么长时间?那一上一下加起来不是起码还要一个多小时?加上下山起码两个多小时,则回到青草岭就是夜里了。

    时月惦着那黄膘马和牛爷的黄牛,便决定让牛爷不要登顶了,先回去,赶紧去照顾马和牛。余下的路,他自己一个人走就可以。

    因天色不早,他今晚就住在山上了,身边食物和防身的工具都有,让牛爷尽管放心。

    说完,时月向牛爷支付了带路的工钱,并交待牛爷说,只管骑了自己的牛,牵了黄膘马回村便是。

    牛爷看看他,张了张嘴,似乎想说什么。

    时月说,放心吧,快去。一边再从背包里掏出一

第33章 樵路忧思(3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